行业资讯

2018/01/30

698

基于“互联网+”的城市静态交通管理模式探讨

 静态交通是由公共交通车辆为乘客上下车的停车、货运车辆为装卸货物的停车、小客车和自行车等在交通出行中的停车等行为构成的一个总的概念。虽然停车目的各异、时间长短不同,但他们都是静态交通是动态交通的继续。另外各种停车场也是静态交通的组成部分。

 
 如今,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新能源车开始备受关注。除了普通机动车使用中会出现的临时停车、长时停车等情况,新能源车还有停车充电的需求。同样,该现象也是静态交通的一部分。
 
 静态交通管控模式是实现停车需求管理,以静制动的关键。但是不同区域、不同用地属性、不同目的均有不同的停车收费定价策略。
 
 1月10日,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推进大会”期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停车管理处主任胡平南现场发表了《基于“互联网+”的城市静态交通管理模式探讨》主题演讲,重点介绍了北京静态交通管理的一些想法和措施。
 
 以下为胡平南演讲全文,未经本人核实:
 
 目前北京关于静态交通管理基本体制是市级统筹,各区主责,市级统筹主要是说市级部门负责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服务标准提出、项目审批,包括秩序管理、监督考核,各区主责是指由各区具体负责停车场的规划、设置和静态交通管理。
 
 除此以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停车管理工作,并指导居民委员会实行自制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三级管理,四级体系。
 
 关于停车法规,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现在北京机动车停车条例已经通过市人大第三次审议,近期将会出台。我们在管理方面的主要抓手有四个方面:查、规、建和管。
 
 在调查这块,2017年北京市公布了全市停车资源的普查结果,截止到2016年底我们全市城镇地区的全部停车位有382万个,夜间停车总数384万辆,停车的总缺口129万个左右;
 
 规划这块,主要是北京市做了公共停车场的专项规划,P+R专项计划,还有各区停车专项规划;
 
 建设这块,推进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和居住区停车平衡示范区建设工作;管理主要体现在路侧的停车管理改革,这是北京重点的改革任务。
 
 静态交通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分为七个方面:第一,需求猛增,人口规模、机动车保有量增速过快;第二,供给不足,存量需求尚未解决,增量需求还在进一步扩大缺口;第三,发展不均,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时段类型区域的供给矛盾差异较大;第四,法规缺失;第五,管理不佳;第六,信息不畅;第七,产业不成熟。
 
 针对这些问题利用传统的管理手段进行治理的效果已经愈发不明显,因此互联网+停车的静态交通管理模式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应对互联网+形式下的停车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
 
 互联网+停车模式将通过互联网相关技术应用到传统停车行业中,整合城市停车资源,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升停车信息服务水平,改善车主的停车体验。
 
 作为互联网+产物,数据是解决核心内容之一,具体到停车领域,数据内容指的是停车的资源,构建停车资源管理平台是实现互联网+停车模式至关重要的一步。
 
 关于资源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停车场、停车企业、停车位、从业人员,这个是基础数据。还有经营运营的数据,包括车的状态、处罚、投诉等数据。还有停车经济指数的数据库,比如收费金额、收费标准和配件指标等内容,主要是三个数据库构成管理平台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互联网+停车的形势下,平台通过将上述数据提供给停车场的改造商进行开发,利用数据可以更好提升停车服务,从中获得收益。
 
 另一方面平台将停车场的信息发布给公众,方便公众寻找车位,同时获得第三方企业提供的服务,通过信息服务间接做到了对停车场的导流,提升车主体验,帮助停车场提高使用效率。
 
  通过这种机制设计,实现停车效率的平衡运转,在信息化的系统功能上会对应分别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
 
 互联网+的停车管理应用平台在建设时要遵循“二全”的原则,也就是全范围覆盖和全过程覆盖。全范围覆盖是对停车资源数据的掌握覆盖,所有停车场的类型,包括临时设施设备、配建停车的数据。全过程的覆盖对于这些停车场包括从规划、投资、建设、验收、设备设施登记等各个阶段产生的数据是一个全过程的覆盖。
 
 在停车场满足“二全”的前提下建设三个服务,平台面向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功能服务,通过切实解决三个服务的痛点和需求理顺相关关系,通过多方共赢机制,提升整个城市的停车效率。
 
 平台的具体形式就是全流程优化,通过铺设智能停车设备,实现停车场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为C端车主用户提供空车位搜索、匹配、车位预约、快捷支付等,深入介入停车场的运营管理,为B端停车场用户增益堵漏,提升管理效率。
 
 有三个原则需要好好考虑:
 
 第一,数据整合是基础,管理政策是保障。
 
 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技术规范,对分散在各部门、各企业的数据规范化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和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与相关单位、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将全市的停车场动态运行数据整合起来,打破城市停车行业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停车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为互联网+停车服务提供一个高起点的数据资源,促使互联网+停车服务行业的企业将重心转移到如何更好地提供应用和做好服务上。
 
 第二,技术手段是支撑,融合分析是核心。
 
 对于地磁感应、视频识别等技术,以及银行卡、微信等手段和监管稽查等多种技术的应用是互联网+停车模式的支撑。强化各类数据的融合分析,包含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数据类型等,深入挖掘停车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不同服务对象需求,不同交通领域关联性的规律和特点是互联网+模式的核心。
 
 第三,智能管理是趋势,模式创新是关键。
 
 通过应用车位检测技术、车位智能化管理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将逐渐取代人工管理为主流,停车管理模式实现由人工向智能化管理系统转变。
 
 停车服务模式创新的方向,可以借鉴网约车等方式,实现感知、支付、管理的一体化,同时将停车服务纳入综合智慧交通考虑,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一体化出行,上升为整体交通环境的改善。
 
 都说互联网+的体系是互联网的产物,我们认为互联网+在静态交通领域的优势主要有以下的几点:
 
 一个是破解停车难的最佳手段。停车难问题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为停车信息的闭塞,互联网下的高效率、大数据运算是解决停车信息闭塞的最佳方式,互联网+停车模式利用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最大程度地简化了停车的环节,并通过线上线下的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第二个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阶段,已经登记在册或正处于使用阶段的汽车总量超过6000万辆,每年每辆车停车费是3500元,全国的停车费高达210亿元。
 
 互联网+带动了新兴企业级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智能交通及安防等行业的物联网应用服务现在已经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机构确定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之一,有望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已经受到社会资本的亲睐。
 
 有优势,就必然存在劣势,互联网+停车模式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现阶段必须面对的。
 
 一个是停车数据还未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无法统筹线下资源,停车APP众多,却无法落地,用户黏度低。我国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是通过和物业合作,强行向用户推荐停车APP,那些布点比较广的停车APP也无法使每个停车场每个用户都进行安装并使用。
 
 最后结合互联网+停车模式的探讨对静态交通管理理念提出一点看法。
 
 由政府主导、充分发挥经济、行政和法治手段组织多方社会资源,对政府公共资源和企业、私人部门进行跨界资源整合,以建设统一的停车公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载体,打造政府顶层设计科学有效、规划建设过程有据可依、管理执法准确得当,各方利益透明反馈的正像循环,从而更好地提供公共智能交通停车。
 
 刚才探讨的平台现在北京市已经准备着手建设了,这个平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行业的管理平台,由北京市停车管理中心建设。另外对社会公众还有一个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由我们北京市刚刚成立的一个北京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承建。

中国物联网+智能建筑技术的行业平台

欢迎莅临上海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

联系我们

商务邮箱:

商务电话:

020-38251558

公司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西路9号耀中广场B2616室

主办单位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