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链中存在大量上下游关系。目前,智慧城市已由市场行为逐渐转变为政府力挺的城市发展模式。根据国家相关部委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部署,预计2017年年内我国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和在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量将有望超过500个。
1、智慧城市概念
① IBM 对智慧城市的定义
2014 年,IBM 与 IDC 联合发布了《引领更具竞争力的智慧城市 3.0 时代——创新、和谐、中国梦》白皮书,阐释了它们基于广泛的深度调研结果,归结出对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洞察与见解,并提出了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移动和社交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趋势与智慧城市七大解决方案,为中国城市提升竞争力,跨越式进入智能发展新阶段提供参考与借鉴。《白皮书》指出:“智慧城市”将从新产业、新环境、新模式、新生活、新服务五大方面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充分利用信息互通和共享,挖掘新服务,分析确定优先改善领域,并通过兴建智能产业园的方式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智慧城市” 可以有效地提升能源管理和环境监控,从而保护环境;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建设模式将呈现多元化、定制化趋势,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模式外,同时通过特许权经营、公私合营、主导建设运营、电信运营商主导建设运营等多种模式,共同建设智能城市;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智慧城市”还可以加强政府管理,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帮助打造和谐城市的典范。
②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对智慧城市的定义
2014 年 1 月 30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标委办工二[2014]33 号《国家标准委办公室关于成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的通知》,为加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经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决定成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和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共同推动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
概括起来智慧城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A. 拥有全面感知和高度互联的互联网、物联网基础设施;B. 突破城市中各核心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开成全面一致的城市核心数据和知识;C. 建立丰富的智慧城市应用,提升效率、激励创新,使市民生活更加幸福;D. 促进城市各关键系统和参与者高效协作、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环保、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全新范式,智慧城市从提出就迅速被提升至国家的经济、科技战略层面,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加快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其中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最先推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同时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务院的相关政策中也将智慧城市定位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高度,智慧城市从萌芽逐步走向市场推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智能建筑系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智能建筑概念追根溯源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变化后,在建筑领域中所诞生的新概念。
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智能化系统工程系统配置分项主要包括: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和机房工程,具体如下图所示:
智能建筑是平安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管理枢纽和基础载体,是平安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主要的采样基站、传输网络管理枢纽和综合处理基础平台。2014 年第 6 期《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杂志指出,“在住建部智慧城市建设的 57 项三级指标体系中,有半数以上与智能建筑有关。正是有了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才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了良好的基础。很多智能建筑专家和从智能建筑走向智慧城市、融入智慧城市。对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新领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智慧城市需要打造一个统一平台,必须设立城市数据中心,搭建端-网络-平台-应用分层架构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建筑物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从感知层到应用层平台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显的尤为重要。建筑智能化的市场需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建建筑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二是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新增建筑面积对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占据了市场的主要需求。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阶段,作为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持续实施、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下一直保持较快增长。
(4)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智能化行业的发展趋势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原有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并与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进行融合,涉及到大量的系统集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给智能化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巨大市场。
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新技术的不断涌出并逐渐应用于智能建筑,并扩大至智慧医疗、平安城市等智慧城市诸多领域,催生出大量的新需求,带动我国智能化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不断增加的新技术和新增的需求使得智能化系统日趋复杂,为提高建造效率、节约施工及沟通成本,客户对于智能化服务和产品要求的不断提升,客户更趋向选择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市场份额逐渐向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集中,向资质体系齐全并且具备研发优势的集中,大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小则逐步被淘汰出局,这已成为智能化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4、智慧城市市场概况
(1) 整体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5 年的 42.99%上升至 2015 年的 56.1%,但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看病难、应急缓慢等一系列“城市病”,城市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突出。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断深化城市功能以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
“十八大”后,中央政府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智慧城市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 ICT 技术,将有助于改善总量扩张、粗放式的城镇化建设,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3 年 1 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 90 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其中地市 37 个,区(县)50 个,镇 3 个。2014 年以来,智慧城市试点规划陆续落地,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陕西、宁夏、湖北、甘肃等 10 多个省、直辖市制定出台了省级总体规划。
未来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2013 年,中国智慧城市 IT 市场保持了高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民生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成为主要驱动力;2014 年市场容量将达到 807.9 亿元,较2013 年有较大增长,智慧交通、公共安全、智慧医疗等解决方案市场增速较快,其中,IT 服务、软件、智能终端、商用 PC 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预计到 2018 年智慧城市 IT 市场规模将达到 1,347.9 亿元,2013 至 2018 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14.1%。
(2) 所处智慧城市主要细分领域的发展概况
① 智慧医疗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2009-2013年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从 54.88 亿次上升至 73.14 亿次。面对庞大的诊断、治疗、康复人群信息,医院信息整合与有效利用的需求也越来越普遍,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和信息交换、医院内部科室间的信息交换、医院和病人的信息交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医疗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目前,我国医院医疗信息化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医疗机构的信息化采购仍以硬件为主,美国等发达国家医疗信息化采购以软件、服务为主,而且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较低,2013 年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我国医院与美国医院医疗信息化投入规模比例对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都已经制定了部分或全面信息化规划,医疗信息化产业将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期。未来基层医院信息系统的普及建设和全面升级、大型医院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展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启动,将成为未来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驱动力量。未来五年我国在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方面将投入 611 亿元预算,包括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等。
根据 IDC 统计,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容量 2013 年为 206 亿元,预计到 2017 年将实现 336.5 亿元,2012-2017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4.5%,未来五年的增长速度高于中国 IT 市场的平均增速。
② 智慧文体
A. 智慧文化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并且正在发展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成功的城市是文化的城市,智慧文化场馆的建设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4 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 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遗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中央补助地方文化项目,共落实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46.53 亿元,比上年增长 0.72%。2015 年全年全国文化事业费 682.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1%;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 49.68元,比上年增加 7.03 元,增长 16.5%。
从建设成效来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各种图书馆、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2010-2015 年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从 2,884 家上升至 3,139 家,博物馆数量从 2,435 家上升至 4,692 家。未来,我国仍将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均衡地区间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
B. 智慧体育
国家的全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关系到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更加完善、先进、以人为本的体育健身管理经营模式将成为新的发展要求。
智慧体育场馆是公共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它既代表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体育产业经营理念的实际应用,同时又是多维的立体化的体系架构。智慧体育场馆涵盖了体育场馆经营理念革新、资源优化、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立与完善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智慧体育场馆不断的推进和建设,将对国内推动体育健身管理经营模式转变和体育场馆服务品质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萌芽期,整体规模及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差距比较明显。
2012 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0.6%,占比为美国的 1/5,体育总产值为美国的 1/10。2013 年国内体育产业增加值为 3,563 亿元,同比增速为 14.5%,占 GDP 比例提升到 0.63%。2014 年国内体育产业增加值为 4,040.98 亿元,占 GDP比例提升到 0.64%。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 2013 年底,全国体育场馆已达 169.46 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46 平方米,不及美国同时期相应数字的十分之一。未来十年,中国体育产业将享受“制度放开”和“消费升级”的双重红利,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到 2025 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 5 万亿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 5 亿人。随着我国未来几年对体育产业的资金持续投入,将进一步促进智慧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建设。
③ 公共安全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全面推进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导致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在社会转型期间往往会出现许多新的公共安全问题。从需求层面来看,首先,公共安全管理机关需要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手段来采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新技术提供准确的事态感知;其次,公共安全管理机关需要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公共安全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洞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在很多突发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公共安全管理机关需要具备对这些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协同多部门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所有这些需求都需要智慧的城市公共安全解决方案来加以满足。
我国公共安全支出预算主要由 7 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武警、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缉私警察和其他公共安全支出,其中武警支出与公安局支出一直是公共安全支出中最大的两部分。通过提高公安管理机关的信息化程度、使有限的警力发挥最佳的工作效能,这将是我国短期内有效改善警力和基层人员不足的现状、构建平安城市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支出持续增长。自 2007 年以来,国家财政公共安全支出年均增长率维持在 10%以上,2013 年我国各级财政对公共安全系统的支出已高达 7,786.8 亿元,2015 年全国公共安全支出达到 9,379.96 亿元。
平安城市建设作为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安防行业紧密相连。平安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集安全防范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视频传输技术、访问控制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庞大系统,是总体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涉及用户广、链接环节多的系统工程。其建设目的是通过构建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集成化、多功能、综合性治安防控网络,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管理社会、治安防控、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和依靠。在交通管理、预防和制止犯罪、解决纠纷、处理治安和刑事案件、为公安侦察破案提供线索证据等方面有着其它防范设施难以发挥的作用。自 2005 年起,平安城市建设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展开。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已经基本结束大规模集中建设,开始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的建设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赛迪顾问统计,平安城市的投资规模约占智慧城市 IT 总投资的 20%左右。
④ 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建设是利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控制、整合园区各个关键环节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使园区整体的运行具备自我组织、自我运行、自我优化的能力,为园区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发展环境,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2013 年 8 月,住建部确定了 103 个城市(区、县、镇)为 2013 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首次将园区列入到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行列。2014 年工信部批准中关村软件园等 9 家园区为全国首批智慧软件园区试点单位;上海于 2014 年推出了首批 12家智慧园区试点单位,上海市还出台意见,到 2020 年,将基本确立高端化、智慧化、生态化的新型园区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由亿达中国、天安数码、北科建、北京经开等市场化主导的园区,也开始智慧化建设。
根据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2014 年 12 月 3 日发布的《2014 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2013 年底,全国拥有 482 家国家级产业园区,其中高新区 114 家、经开区 215 家、出口加工区 63 家、边境经济合作区 16 家、保税区 13 家,其它园区 61 家。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这两大类园区的 GDP 合计达到 132,127 亿元,占全国 GDP 的近 1/4(23.2%)。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慧园区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在园区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向智慧化发展过程中,与智慧园区建设相关的应用终端、网络通信、存储及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的 IT应用取得较快的发展。随着新一轮智慧园区建设浪潮的到来,智慧园区 IT 应用市场势必也将来迎来全新的发展格局。
⑤ 智慧金融
智慧金融主要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各领域智慧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着相似的特点,一般都要经过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建筑智能化和电子化代替手工劳动的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网络互联和数据集中为特征的系统建设阶段;第三阶段是业务、管理和决策的全面信息化阶段,要对集中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以支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创新、管理和决策信息化。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正处于一个不断与世界接轨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金融各子行业、以及各子行业内的不同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来看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应用已发展到以数据集中、系统整合及互联网应用的第二阶段,正在向服务管理阶段迈进。
从需求层面来看,金融业的智能化投入会随着营业网点的建设、维护、数据挖掘、分析服务等需求的增加而增长;其次,金融业数据高敏感性的特性会不断提升IT 核心架构以及应用运维软件的要求;最后,随着行业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金融业开始重视综合业务系统和各种管理系统的建设。从近年来金融行业的下属三大子行业的信息建设需求来看,其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增长带动智慧金融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行业也正面临发展方式的转型,风险和困难逐渐增多,对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要求日益提高,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个过程中,IT在金融服务与创新方面将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国内经济的回升,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稳步增长。计世资讯(CCW Research)预测,2015 年中国金融业 IT 投资规模较 2014 年增长 3.9%,达到 550.7 亿元人民币。
文章链接:中国安防展览网 http://www.afzhan.com/news/detail/64251.html